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書籍] 鐵馬革命

事實上, 我覺得要推廣單車的城市其市長們應該要力行騎單車, 才會知道, 你的城市, 有關單車的設計, 到底出了什們問題。但我也知道, 這並不容易, 所以我退一百步, 認真聽聽你們有在騎單車幕僚們的意見。若是還不行, 我再退一萬步, 看看這本書吧!

20100713 購得, 在 20110306 終於看完了。

本書提到的單車政策, 交通問題, 汽車與單車的衝突, 安全的道路環境, 台灣政府似乎只會叫單車騎士戴上安全帽, 再罰錢, 從書中可以得到很多這方面的訊息, 營造單車環境, 可不是蓋蓋休閒單車道那麼簡單, 那種作法和多蓋籃球場推廣籃球運動是一樣的, 離單車環境, 甚至「節能減碳」還遠的很。

這本書都是字, 若只是將單車定位在運動、休閒用途的單車騎士, 而不是單車交通文化、環境上, 本書的內容你可能不會有興趣。因為書中都在介紹單車文化與單車交通在一個城市如何興起, 其實還蠻無聊的, 只是我的確關心單車政策, 所以看看推行單車環境會遇到什麼問題, 還蠻有趣的, 頁數也很多, 414 頁, 通通可是文字, 這不是小說, 並不算是容易看的書。而且沒有圖片, 實在很可惜, 我想看看書中介紹的單車環境。

裡頭提到的單車衝突, 街道該如何的設計用來推廣單車, 甚至能降低交通死亡率, 可不是只會靠罰錢, 處罰單車騎士, 讓單車騎士加上許多枷鎖。甚至還有美國三個城市的例子, 讓官員們不用出門考察, 也能了解人家的城市是怎麼對單車友善的。

推廣單車最直接被想到的方法就是「蓋單車道」, 以「波特蘭」為例子, 他們是以「通勤」的想法去蓋, 而台灣大多數是以「休閒」的方式來思考。也許在地小人稠的台灣, 在興建通勤用單車道的作法實屬不易。不過這種以「休閒」的想法來推廣單車, 和推廣其他運動, 例如:跑步、游泳、棒壘球, 實在沒甚麼不同。單車和單純運動的不同還在於它有交通運輸的能力, 若真能轉變想法, 以類似打造「單車生活」的想法來改善城市交通, 想必這城市更能不同於其他城市。別以為美國地大, 他們的汽車也很多, 要做到這些, 也是需要智慧的, 可不是胡亂畫出單車道就行。途中也是會有汽車駕駛抗議的。

右圖是英文版: http://www.amazon.com/Pedaling-Revolution-Cyclists-Changing-American/dp/0870714198

書中也提到, 每一座單車城市的發展, 都有其背景, 除了人為政策的實行, 更是這城市發展的機緣所致。台灣也許有很多市長想要將自己的城市打造成台北那樣, 但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除了經費的差異之外,還有其他太多的因素了, 但我認為其他的城市比台北有更多機會成為單車生活的城市。由於沒有台北的包袱, 轉個念頭來發展不同於台北的想法, 也許更能表現出另一種不同於台北的城市。

以高雄來說, 博愛二路三路的人行道兼單車道已經慢慢可以見到單車使用者, 有著安全的環境,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 的確會鼓勵人們騎單車, 這段道路有機會可以成為單車生活的開始。而高雄捷運也因為人潮不多, 對於單車的限制友善許多, 在討論區上都可看到對於高捷提供的便利而讚美。把自己的不利轉成有利的地方, 這不就是市長要作的嗎?甚麼都給你最好的, 那隨便選個人都可以做到吧!讓政策去影響市民, 市民再回饋給政策更多的意見, 慢慢朝這方向建立這目標。嘴巴講「節能減碳」, 實際上卻沒甚麼作為, 甚至作相反的事情, 實在令人氣憤。

休閒用的單車道, 就和興建籃球場鼓勵打籃球是一樣的, 那只是鼓勵運動, 對於發展單車生活的刺激, 太緩慢了。通勤用單車道最近在新開設的道路上, 似乎也被慢慢重視了。在新竹新發展的社區 (竹北), 也似乎在新開發的公路上, 畫了一條單車道, 雖然簡陋, 但總是個開始。

我最不能接受的便宜行事便是隨便找了一條道路, 硬是要畫上一條單車道, 不行就不行, 要作就要全盤考量, 這是我覺得最不負責任的作法了。台北敦化自行車道是個好例子, 失敗了沒關係, 記取這個教訓, 打到更好的單車環境就好, 應該有人會記取錯誤的經驗吧 ... 希望 ...

如何看出一個城市對單車友善呢?大家心中答案也許都不同, 但若是有一位女騎士, 願意穿著高跟鞋, 踩著她的淑女車, 到處在城市裡穿梭, 想必不會有人懷疑這個城市對單車的友善程度吧! 事實上, 我也的確看到有這樣的女騎士存在, 而不僅只是穿著專業的車衣車褲的女騎士, 說實在的, 那畫面實在美妙, 會讓人忍不住瞧上兩眼。

台灣的單車熱潮大約在 2007 ~ 2010, 果然和其他熱潮 (蛋塔、保齡球 ... ) 一樣, 來的快, 去的也快。不過我後來想通了一個道理, 來得快的東西, 去得也快, 根本不用擔心什麼副作用。

不過在美國, 原來已經有過先例了。

p44 提到 1970 年代初期, 在美國的單車產業也突然增加了不少銷售量, 1975 年, 熱潮結束了。每個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和台灣的單車熱潮一樣, 總是有人提到不少的解釋。

  • 石油價格上漲
  • 環保意識崛起
  • 健身
  • 其他

我和書中提的想法一樣, 環保是最不可能的一項原因, 在讀過隱藏的邏輯後, 我認為這有模仿的元素在, 看到別人騎, 我跟著騎而已。我相信有人因為環保而騎單車, 那但絕對無法造成一股單車熱潮, 有那麼多人愛地球的話, 現在的地球就不會生病了。

承認吧!大多是因為自己的好惡才決定騎單車的。

我騎單車有原因有:
  • 不用被強制戴安全帽
  • 好找停車位
  • 短距離出動單車很舒服
  • 省點油錢
  • 其他

若因為騎單車而達到節能減碳, 那也不是我刻意的, 那只是騎單車順便做到的。

這是一部單車教學影片, 英文版本。


  1. Effective Cycling
  2. Bicycling Street Smarts
書中提到的參考書籍。

p 256 提到:
1980 的紐約市市長, 在第五大道、第七大道與百老匯大道上設置以護欄分離的單車道, 結果失敗了。是不是和台北敦化南路那條失敗的單車道很像。真可惜, 太空科技我們落後美國三十年, 而單車政策似乎也是落後三十年, 不能得知早已經出現的失敗案例真是可惜, 白白花了幾億的金錢, 才學到失敗經驗。

書中提到「沒有單車騎士和汽車駕駛一起共享道路的優良文化傳統」這當然是指美國, 但台灣似乎也「沒有單車騎士和汽車駕駛一起共享道路的優良文化傳統」, 而這裡指「有單車騎士和汽車駕駛一起共享道路的優良文化傳統」的地方是歐洲。所以有些單車政策也就和歐洲不同, 美國的單車政策制定者懂得自身不同的文化, 無法將歐洲那套全然套用, 這也是我們的單車政策制定者所要注意的。而我也發現, 書中的戴維斯、波特蘭、紐約的單車政策制定者, 都是在市府中有權利的人, 這也凸顯出, 沒有政治力的介入, 是很難有進一步或是正確的單車政策, 而且, 他們也都是熱衷於單車, 本身真的有在騎單車的, 他們也需要和汽車駕駛對抗, 如何說服他們自己的單車政策, 能為城市帶來更多的幸福。

以下節錄第二章, 阿姆斯特丹經驗的一些作法:

p 93:
車禍後一定要先假設是汽車的錯, 因為對行人跟單車來說, 汽車就像是拿著槍的獵人。

p: 100
在荷蘭的道路階級中, 行人以及單車騎士這兩種最脆弱的用路人, 擁有王者般的待遇。

台灣 - 把握一原則, 不要檔到汽機車的路, 單車就可以活的很好, 也可以騎得很舒適。

p: 105 在都會區, 30 公里速限區已經為政府永續安全計劃裡的預設。

page: 114
還有什麼比看見一對情侶在腳踏車上, 後面椅架上的女孩, 用手臂摟著前面的男友的腰的畫面來的可愛。

↓ 類似這樣。XD


台灣 - 還在討論單車載人是不是該禁止, 因為太危險, 而不是想辦法打造可以如此做的安全環境。我相信每個騎單車的男孩, 一定會豁儘生命保護車後的女孩, 只要有安全的單車環境, 這樣的畫面一定是生活中的常態。

阿姆斯特丹一樣有著困擾的單車停車位以及偷竊的問題。有則笑話說, 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喊一聲:「站住, 你騎的單車是我的!」保證有一半騎車者棄車落荒而逃。

20 世紀 60 年代, 阿姆斯特丹就推出「白自行車工程」, 由市政府出資購買單車 (漆上白色), 放在街上, 誰有需要就騎走, 用完放在附近的存車點。
ref: 荷蘭 (世界列國誌)

p ??:
放心在汽車前面慢慢龜, 開汽車的人不會催你, 也只會在後面慢慢龜。

p 106:

一樣有危險的路段, 要小心汽車, 機車, 並不是一定安全的道路環境, 但重點是, 荷蘭人還是願意騎單車。

p 107:

只要速度不快, 相撞的後果不會很嚴重。

p 108:
渥特斯堅決反對警方取締違反交中規則的單車騎士或行人。取締晚上單車要有車燈則是很嚴格。警方的目標不是要管制單車騎士與行人 而是要控制街上最危險的部份, 汽車駕駛。

台灣 - 還沒有這樣的觀念, 用法律來處罰。

p 110:
從小就有的單車教育。

本書圖片太少, 沒看到荷蘭的單車交通環境, 很可惜。

相信愛騎單車的朋友, 看到這樣的環境與想法, 一定很羨慕, 節能減碳若只是口號, 那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新都會單車文化一章提到了單車族群與汽車族群的問題, 原來不是只有台灣會有這樣的現象, 美國也是有這樣的情形。騎單車這件事情, 明顯就是件好事情, 對地球好、對身體好、 對城市好, 但確沒有什麼地位, 在公路上總是汽車佔盡優勢, 享受絕大多數的路權, 愛騎單車的你一定和我一樣很不服氣吧!可以參考這篇, 提到單車與汽車的衝突。

文中的紐約「單車臨界量活動」和警方的衝突, 也很精彩。

除了衝突, 也提到洛杉磯的單車文化, 以和平為主, 對汽車駕駛以禮相待。

p 304 提到單車騎士有自己的騎乘法則, 而其中提到對於單車騎士失去動能的感受, 汽車駕駛很難體會。如果每個紅燈汽車駕駛都需要開門下車, 那種痛苦就類似這樣的感受。也能了解到為什麼單車騎士可能比較容易闖紅燈, 停下來再出動, 對他們的負擔太大了。但我可不是說這樣就可以闖紅燈哦!而是良好的單車政策也該考慮這一點, 儘量讓單車騎士不需要常常停下來, 而實際上, 哥本哈根的 green way, 就類似這樣的設計。以一定的速度前進, 就能遇到最少的紅燈。

p 307 提到愛達荷州 (Idaho) 在 2005 年立法讓單車在安全的情形下可以闖紅燈, 但是要停下來讓其他車輛先行。原來已經有人這麼做了, 相信在台灣很多人無法置信吧!

p 339 提到安全帽問題, 這問題在台灣也爭論不少次了, 我甚至也為了這問題辦了一次問卷, http://descent-incoming.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23.html, 沒填過的朋友幫個忙填一下。謝謝!不過書中提到, 也許戴上女生假髮會比安全帽更有用。XD

其實書中並不只是談到單車這個議題, 而是以城市規劃的角度來思考, 友善的單車環境會為這個城市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環境變乾淨了, 汙染變少了, 人們更健康了, 甚至交通環境更安全了。打造單車環境的官員幾乎都是圍繞在單車/行人/城市/健康/環境這些主題上。而他們也會延攬一些單車團體的參與者, 一起來推動政策。台灣的政府眼光要放遠一點, 友善的單車政策影響的不是只有單車而已, 它可以改變城市改變人們的用車習慣, 增加安全的交通, 降低車禍的傷亡。就算不提單車, 光是改善城市的環境, 我也希望政府官員們, 可以看看這本書。

本書有個議題沒談到, 我覺得很可惜, 那就是單車如何結合大眾運輸系統, 畢竟在怎麼會騎單車的人, 總有無法到達的距離, 例如: 我想要一天從台中到花蓮, 騎是騎的到, 但是要騎多久, 每次都叫你騎, 你會想騎嗎?結合大眾交通系統, 補上單車的缺陷, 那就完美了。這也才真正能達到無車的理想, 要不然出遠門可能還是會自行開車, 尤其是出了火車站後, 沒什麼好的交通工具可用的時候。

美國差歐洲還很遠, 台灣就更遠了, 地小人稠的台灣, 對於單車政策, 並不全然是困境, 有難推動的地方, 也有自己的優勢, 就看大官們怎麼做了。

1 則留言:

使用 google 的 reCAPTCHA 驗證碼, 總算可以輕鬆留言了。

我實在受不了 spam 了, 又不想讓大家的眼睛花掉, 只好放棄匿名留言。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了。留言的朋友需要有 google 帳號。